去年夏天,我从一名懵懂的实习生,转变为一名规培生。那一刻的心情激动又忐忑,既有对未来的憧憬,也有对未知的敬畏。回顾这段旅程,从课本走向临床,从理论迈向实践,步履虽显稚嫩,但我始终坚持不懈地向前迈进。
一、身份的转变——从理论到实践
实习期间,主要是跟随和观摩。那时,我手中紧握着教科书,试图将每一位患者与书中一一对号入座。然而,真正步入规培,直面患者时,我意识到书本知识仅仅是冰山一角。临床的复杂性和多变超出了预期,患者不会像考试中的标准化病人那样规范和模式化,这要求我们对疾病有更深的理解。
从实习生到规培生,身份的转变不仅仅是工作方式的改变,更是责任的传承。胸前的“住院医师”工牌,,不仅象征着新的身份,也提醒我肩负着沉重的责任。它提醒我,在管理患者的过程中,必须更加细致和认真,对待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要有全面的评估和深入的思考。每一次的诊断和治疗决策,都承载着患者对我的信任,我必须以专业和敬业的态度来回应这份托付。
二、主动思考——临床中的学习与成长
我仍记得第一次值夜班时的情景,那是一个漫长而紧张的夜晚。面对患者病情的变化和家属的询问,我深感自己的不足。我意识到在管理患者时不能机械地按照模板开具医嘱,而是需要结合临床思维,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状况。在日常查房时,我学会了跟随上级医师的思路,思考如果是我,会如何与患者沟通。只有带着问题进入临床,关注细节,积极思考,才能真正有所收获,复杂的病情中找到最接近真相的答案。
三、治愈有时,安慰常伴
随着规培的深入,我逐渐认识到,医师并非万能。面对一些无法治愈的疾病,我们的医学手段可能显得微不足道。在病房里,我见证了那些长期受病痛折磨的患者,他们的痛苦往往超出了医学能解决的范围。然而,医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治愈。“To cure sometimes, to relieve often, to comfort always”——这句医学格言时常在我耳边回响。
有时,我们无法为患者提供彻底的治愈,但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和安慰,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。医患之间的信任和关怀,在那些时刻显得尤为宝贵。这种安慰,有时比药物更能抚慰人心。
四、协作无间——团队的力量
医生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职业。在多学科讨论(MDT)中,不同科室的医生汇聚一堂,针对复杂病例各抒己见,共同探讨最恰当的诊断和最佳治疗方案。在这些讨论中,我看到了不同学科、不同专业视角的碰撞,这些讨论带来了更加深入的理解。
记得有一次值班时,一位患者的生命体征急剧变化,医护团队迅速反应,分工协作。快速反应小组迅速到达,抢救时每个人都专注而有序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。团队间默契而精准的配合,无言的信任与协作,让我印象深刻。那一刻,我深刻体会到,作为医生,我们不仅需要个人的技术与智慧,更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来应对突发的挑战。
五、并肩走过的成长路
在规培的道路上,学长学姐的帮助和指导至关重要。他们是我的引路人,帮助我度过了最初的迷茫和困惑。我记得在神经内科轮转时,为了明确诊断,需要为患者进行腰穿。学姐问我是否愿意尝试,我知道在临床上必须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,便立即前去做准备。尽管我已经在心中反复演练过操作流程,但真正动手时依然难免紧张。学姐拍了拍我的肩膀,告诉我她会在旁边指导,让我不必害怕。她的从容与支持给了我莫大的鼓励。后来,当我帮助同学完成胃管置入时,脑海中不禁浮现了那次腰穿的情景——在临床实践中,同伴的支持与帮助始终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力量。
六、灯塔引领——师者的教诲
“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”我有幸遇到了许多优秀的带教老师,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,更是我成长路上的引路人。每次教学查房、病例讨论,或是平时穿插的小讲课,都让我受益匪浅。他们严谨的病历书写要求、细致的查体指导,以及耐心的临床关怀,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。通过与老师们的学习与交流,我的临床思维逐步形成,对医生这一职业的责任感也愈加深刻。
七、温暖同行——责任与关怀相伴
在规培的旅程中,我经历了从书本到临床的跨越,深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理解。我深刻认识到,作为一名医生,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,还要有同理心和责任感。我将带着这些感悟,继续在医学的道路上前行,不断完善自我,为更多患者带去希望与力量。
服务时间:9:00~18:00
服务热线:
010-53608837
市场与媒体合作:
dai@meetingchina.org
amy@meetingchina.org
在线咨询